2008年1月4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七版:论坛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请假不成遭辞退放火 提前解约被罚违约金放火
两起刑事案件引出的反思:劳资双方都应好好学用《劳动合同法》
本报记者 余春红


  《劳动合同法》已经实施第4天了。就在该法正式实施前几天,有两起刑事案件分别在临安和湖州判决。顾某和何某都因犯放火罪被法院判刑,而放火的原因一个是因为请假遭单位拒绝并被辞退,另一人则是因为要求和单位提前解除合同,单位要求其交纳3000元违约金。说到底,两起案件的根源都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产生了矛盾。
  在《劳动合同法》已经实施后,再去解剖引起这两起刑事案件的根源——当初的这些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都有依法解决的途径。

  案例一:请假不成遭辞退
  19岁的顾某是贵州人,2007年6月,到了湖州织里一家童装厂打工。当时进厂时,关于加班工资计算问题,厂里和顾某并没有明确约定。但实际上厂里加班较多,为此顾不太愿意做一些额外的加班工作,渐渐地与厂里有了矛盾。2007年8月25日早上,顾某向管理人员提出请假,结果被告知:“不想做就不要做了。”于是顾当即提出结算工资,但又遭拒绝。
  顾某顿生报复念头。他去了厂二楼的仓库,用打火机引燃了仓库里的布料和成衣。这次放火造成了厂里150万元的经济损失。12月24日,顾某一审被湖州中院判处无期徒刑。

  问题:“辞退”成了用人单位手中的令箭
  毫无疑问,厂里管理人员对顾某以“辞退”相压,又不肯立即支付报酬,是顾某产生报复念头的导火线。“辞退”无庸讳言是不少用人单位握在手中的一支让劳动者无可奈何的令箭。
  然而在《劳动合同法》实施后,“辞退”有了明确的规制。该法第39条规定,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:(一)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;(二)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;(三)严重失职,营私舞弊,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;(四)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,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,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,拒不改正的;(五)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;(六)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。

  案例二:提前解约被罚违约金
  小何在临安的一家涤纶公司上班,签了2年合同。2006年9月,在合同期满前,小何提出了辞职请求。一个月后,小何接到公司的通知:解除合同,交纳3000元违约金。因小何不愿接受这样的条件,公司方面扣留了他的有关证件。此事双方协商得并不顺利。2006年11月15日,小何带着一桶汽油冲进部门经理办公室,把汽油倒在地上,手持打火机,声称要点燃汽油,与经理在办公室对峙。就在同事试图抢过小何手里的打火机,控制局面时,小何引燃了汽油。大火造成了两人轻伤,小何本人则烧成了重伤。

  问题:违约金成了劳动者的“紧箍咒”
  如果不用交纳3000元违约金,也没有公司扣留证件的做法,也就没有了小何“玉石俱焚”的冲动。关于违约金和提前解约,《劳动合同法》也有了明确的答案。该法第25条规定:“除本法第二十二条(关于专业技术培训)和第二十三条(关于竞业限制)规定的情形外,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。”
  同时,该法第37条明确规定:“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,可以解除劳动合同。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,可以解除劳动合同。”
  由此可见,无论是用人单位辞人,还是劳动者走人,《劳动合同法》都给出了解决办法。而正如湖州中院刑庭法官潘轶华说,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要形成和谐的劳资关系,需要双方都“依法办事”,学好用好《劳动合同法》:用人单位必须按劳动法律法规来自我约束和管理员工;劳动者同样必须学会用法律途径维权。